Tuesday, November 22, 2016

秦伟平:蒙古的天不会因尊者达赖喇嘛访问而崩塌


20161118日,藏传佛教的精神领袖达赖喇嘛尊者应邀对蒙古开启了为期四天的宗教访问之旅,这次访问因为中国外交部的抗议而备受各界关注,虽然蒙古方面一再宣传只是宗教访问,不涉及任何政治议题,但各界还是担心蒙古可能会因此受到中国方面的惩罚甚至制裁。但笔者认为,蒙古的天决不会因尊者达赖喇嘛访问而崩塌。

据美联社报道,2002年中国曾切断过与蒙古的航空和铁路客货运输,导致五百人滞留边境,以此报复当时尊者达赖喇嘛访问蒙古。物换星移,中国和蒙古两国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中国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而蒙古国的出口货物90%销往中国,因为矿产资源价格下跌,这两年蒙古经济发展遭遇巨大困境,甚至有外界评论接近崩溃边缘,作为在俄罗斯和中国两个大国夹缝之中生存的蒙古国,处境尴尬。去年因为中方施压,蒙古国婉拒了尊者访问,如今外界看到本年度尊者达赖喇嘛成功访问蒙古,蒙古总统查希亚·额勒贝格道尔吉想必承受了巨大压力,但笔者认为他做出了一个正确决定。

作为一个全民直选产生的总统,查希亚先生不可能不尊重和倾听人民的意愿,蒙古与藏传佛教的渊源长达数百年,即使在上个世纪斯大林曾经对他实际掌控下的蒙古佛教徒进行过大清洗,残忍杀害过17000名喇嘛,但如今仍然有超过半数的蒙古国民是虔诚的藏传佛教徒,在现实经济遭遇困境的艰难时刻,蒙古民众需要寻求宗教精神慰籍的意愿会更加强烈,从本次尊者达赖喇嘛访问蒙古的照片不难看出,尊者在蒙古受到佛教信徒们盛大而热烈的欢迎,无论在乌兰巴托机场,还是在蒙古最大的甘丹大乘寺,或是在大学举办的佛学与科学研讨会,蒙古人民虔诚谦恭,聆听尊者达赖喇嘛的声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尊者达赖喇嘛不但是西藏人的精神领袖,也是蒙古佛教徒的精神领袖,尊者一直倡导的慈悲心和利他精神对蒙古国家和社会一定有积极作用。


对于中国政府来说,西藏和蒙古都是敏感问题。历史上,蒙古曾经建立过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衰落后被纳入满清王朝的版图,辛亥革命爆发后,蒙古在苏俄的操纵下独立,几经风雨,寄居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不承认蒙古独立,甚至到今天,名存实亡的蒙藏委员会也未撤销。位居大陆的中国政府承认蒙古独立,但却是很多中国人心头之痛,一个蒙古,被分成一个蒙古国和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抛开意识形态不说,独立好,还是自治好,这种感觉只怕是长期生活在中俄两个大国夹缝中的蒙古人最清楚。因为有蒙古的前车之鉴,中国政府对于西藏问题格外敏感。

对于西藏的前途与命运,尊者达赖喇嘛作为最重要的历史当事人,他有自己的深思熟虑。独立,且不说现实条件根本不具备,单就夹在中国和印度两个大国之间的那份尴尬和苦处,可不是人人都能体会,尊者达赖喇嘛提出的中间道路解决方案是极具可操作性,虽然具体细节可以再沟通,但这种思路绝对值得世界各国在博弈中提倡,你死我活的斗争思路早已不合时宜,尊者达赖喇嘛早在1979年便公开声明放弃追求西藏独立,2011年也已经宣布政治上完全退休,作为宗教领袖,尊者每年访问数个国家弘法,所到之处无不受到佛教信徒们的热烈拥戴。中国政府一直称呼尊者为西藏分裂势力头目,丑化尊者形象,在笔者看来,不但让全世界数亿佛教信徒们心生怨恨,而且类似本次访问蒙古的外交打压实在是得不偿失,不光有损大国外交形象,也让西藏问题国际化,宗教和政治应该分开对待,既然是宗教访问,在世风日下的当今世界,像尊者达赖喇嘛这样广受尊崇的宗教领袖更可以利益众生,造福世界。前往机场迎接尊者达赖喇嘛的蒙古佛教领袖甘丹寺堪布喇嘛强调说这是一次宗教访问,与政治并无关联。

20161028日,作为中青会代表之一,笔者有幸在印度达兰萨拉拜会尊者达赖喇嘛,虽然八十一岁高龄,但他依旧精神矍铄,和蔼可亲。当日,尊者达赖喇嘛接受了笔者近一个小时的专访,从历史过往到未来展望,从世界困境到解决方案,尊者毫无保留的奉献他的人生智慧。尊者每年都会向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公众发表演说或弘扬佛法,这种高尚的奉献精神和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在人类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笔者建议中国政府应该调整西藏政策,抓住尊者健在的有利时机,积极展开对话,早日彻底解决西藏问题,让尊者和近二十万流亡藏人可以早日回到故土。

作为宗教领袖,尊者达赖喇嘛本次成功访问蒙古,让数万期盼良久的蒙古信徒们终于可以见到尊者,其实是蒙古人民的一次胜利,蒙古是一个多党制的民主国家,蒙古人民有选票可以选举国会议员和总统,这一次蒙古政府不顾强大的外交压力,顺应民意,笔者对蒙古总统查希亚先生表示高度赞赏,一个优秀的民选领导人只要倾听民意,真心为公众谋福利,不但可以得到选民的拥戴,也一定能可以带领人民克服困境走出难关。本次尊者访问蒙古,不但蒙古的天不会崩塌,蒙古人民也将会更团结更积极的面对未来,希望蒙古和其他国家一样都可以实现良好发展。

【作者为旅美经济学者,中青会会长,20161122日写于美国首都华盛顿】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